調研百二河“上善若水”、中國汽車博物館、十堰大劇院等重點項目,以規劃引領城市品質提升。
強化演練,提高群眾防災避險意識。
常態化開展廉政教育,推進清廉機關建設。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與廈門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助推我市規劃工作提檔升級。
我市開展首屆不動產“最美登記人”評選活動,16人獲此殊榮。
秦楚網訊(十堰日報)記者 馬勝江 特約記者 羅才昌 通訊員 毛超群
科學規劃空間布局,讓城市處處綠意盎然;守護生態資源,推動城市環境不斷優化;加強能力作風建設,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今年以來,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錨定我市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定位,圍繞打造“山水車城、宜居十堰”主線,聚焦新使命、謀劃新篇章、落實新任務,推動全市空間格局不斷優化、城市品質持續提升、生態功能日益增強,為全市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保障。
聚焦規劃引領 助推項目建設提速
近年來,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加快構建“多規合一”規劃體系,不斷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實現城市建設提質提速。
目前,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納入省級規劃預審,初步建成省市縣“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推進漢江生態城和東部產業新城規劃編制,啟動竹山寶豐片區產城融合規劃編制,1268個“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已全部完成。在項目建設上,推進百二河“上善若水”項目、中國汽車博物館片區、中央文化區規劃方案設計,組織審查綜合交通體系、城區燃氣和電力、中心城區排水等專項規劃11項,為項目建設提供優質服務。
聚焦保障發展 實現營商環境優化
不斷優化服務、助企降低成本、打造服務品牌……今年以來,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以良好的營商環境助推項目落地。
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開展“局領導進大廳”“我為群眾跑手續”和建設工程項目代辦等活動,簡化審批流程,優化審批服務。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承擔原由企業負責的日照分析、放驗線測繪等事項,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打造“十曉登”不動產登記服務品牌,加快推進二手房“帶押過戶”,開啟不動產登記“一碼通辦”。拓展“跨域通辦”朋友圈,與省內16個市州和陜西2個市、河南2個市建立“跨域通辦”機制。推行“交房即交證”等創新服務,解決2000余名業主辦證問題。
為確保項目落地快,嚴格落實“按需征地、增存掛鉤”和“重點項目應保盡保”征地要求,批回用地74個批次,面積7251畝。容缺辦理用地審批13個批次,面積1150畝。辦理引江補漢、西十高鐵、玄岳大道、武當山機場飛行區改擴建重點項目臨時用地16宗,面積2215畝。
聚焦品質優先 服務宜居城市建設
今年以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以開展“暢行車城”專項治理為契機,不斷優化城區路網,打通“斷頭路”,暢通“微循環”,完善立體人行過街設施,為打造山水宜居城市賦能。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修訂《十堰市國土空間規劃技術規定》,完善安全管控、商住分離等相關內容;派出精干力量,主動服務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新校區、市中醫醫院、神定河農貿市場等項目審批;積極推進十堰大劇院、十堰市圖書館、十堰市科技館等場館建筑設計,共審查建設項目規劃設計方案28項,建筑面積245萬平方米;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30項,建筑面積186萬平方米;啟動《東風油化庫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六〇廠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規劃編制工作,辦理項目規劃選址19項,面積約587畝;擬定規劃條件通知書32項,規劃用地面積約2378畝。聚焦綠色發展保障生態安全穩定
綠色是礦業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我市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的通知》,明確3家國家級綠色礦山創建任務和市級綠色礦山(小型)標準,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努力實現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綜合效益最優,擦亮宜居十堰綠色底色。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積極申報湖北“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區秦巴山東段-漢江流域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經自然資源部、財政部審查,該項目已確定為2023年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
持續開展“雙隨機、一公開”實地核查,堅持日常巡查與專項排查相結合,確保全市礦山安全形勢穩定向好。上半年,全市未發生礦山安全生產責任事故。
不斷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力做到防患于未然,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上半年,全市投入運行的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預警點累計達到2063處,投放各類專業監測預警設備6852臺,建成點數、設備總量均位列全省第一,地質災害避險工作獲省自然資源廳、市委市政府肯定,成功避險經驗由省自然資源廳發文在全省推介,成功避險案例被自然資源部列為全國典型案例之一。
聚焦作風建設 展現干部隊伍擔當
今年以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聚焦能力作風建設,全面提升干部能力,充分展現干部隊伍擔當。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251名干部包聯社區(村),每周在186個社區(村)開展網格化巡查,發現并分類處置疑似違法用地線索,發現并移交未經審批和核實核驗違建線索。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解放思想,提出“三分四制、同步辦理”原則,全力化解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已經妥善化解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249個,涉及業主6166戶。今年4月,我市解決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的做法獲省委政法委肯定,相關經驗被各市州借鑒參考。5月,該局會同市行政審批局等部門印發工程建設項目“多測合一”測繪質效指引,在全市推廣試點先進經驗。